|
土壤及地下水场地污染状况调查施工流程计划1、项目名称及工程量: (1)项目名称:XXXXXXX (2)地块面积:XXXXXXXXXXXXXX; (3)工程量:全厂土壤监测点位共XXXXX个(含对照点XXX个),其中原状土监测点位为XXXXX个(含对照点XXX个),基坑和堆土监测点位XXX个,地下水点位共XXX个(含对照点XXX个)。 2、相关单位及人员职责: (1)调查单位:XXXXXXXXX; 负责现场点位确认、施工条件协调、主管部门检查、时效性因子分包检测(。 表1 调查单位主要参加人员及职责
(2)采样分析单位:XXXXXXXXXXXXXXXXX; 负责现场样品采集、质控APP采样信息上传、现场照片拍摄整理(相关要求见附件1),化验分析、检测数据质控系统上传、相关采样分析记录单整理(相关要求见附件2)。 主要参加人员及职责见下表: 表2 采样分析单位主要参加人员及职责
(3)勘察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 负责土孔钻探、地下水井建设、采集土工试验样品、绘制勘察图件、洗井等。 主要参加人员及职责见下表: 表3 勘察单位主要参加人员及职责
3、施工流程: 施工时间:计划XXX年XX月X-X日,共X天; 具体流程: (1)进场准备:各单位于XX年XX月X日晚上前将相关设备、材料、人员安排到位,各单位现场负责人XX年XX月XX日晚上约定地点开个施工前交底小会。 (2)未扰动区域采样:XX年X月X-X日; (3) 扰动区域采样:XXX年X月X-X日。 4、采样配备设备: 勘察单位:XX台XX钻机、相关建井材料; 采样分析单位:RTK定点设备、快筛设备(PID、XRF)。 5、采样小组账号 全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调查质控采样小组账号见表4。 表4采样小组账号及密码
6、注意事项 (1)土孔钻探 按照钻机架设、开孔、钻进、取样、封孔、点位复测的流程进行,各环节技术要求如下: ①根据钻探设备实际需要清理钻探作业面,架设钻机,设立警示牌和警戒线。 ②开孔直径应大于正常钻探的钻头直径,开孔深度应超过钻具长度。 ③每次钻进深度定为50cm,岩芯平均采取率不小于70%,其中,黏性土岩芯采取率不小于85%,砂土类地层的岩芯采取率不小于65%。土壤采样过程要求钻机无浆液钻进;不同样品采集之间应对钻头和钻杆进行清洗,清洗废水集中收集处置;钻进过程中揭露地下水时,要停钻等水,待水位稳定后,测量并记录初见水位及静止水位;土壤岩芯样品应按照揭露顺序依次放入岩芯箱,对土层变层位置进行标识。 ④钻孔过程填写土壤采样记录单,对钻进操作、岩芯箱等环节进行拍照记录; ⑤钻孔结束后,对于不需设立地下水监测井的钻孔立即封孔并清理恢复作业区地面。 ⑥钻孔结束后,对采样点的坐标进行复测,记录坐标和高程。 ⑦钻孔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土壤应统一收集和处理,对废弃的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按照一般固体废物处置要求进行收集处置。 (2)土壤垂向布点原则 为了确认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向分布情况及污染深度,本次调查将采集分层土壤样品,包括表层土壤样品和深层土壤样品。具体的采样层次和采样深度根据地块层的分布和岩性特征、污染源的位置(地上或地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特性、地面扰动情况等因素决定。 原则上,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采集0~0.5m表层土壤样品,0.5m以下下层土壤样品根据判断布点法采集,建议0.5~6.0m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2m;不同性质土层至少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同一性质土层厚度较大或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根据实际情况在该层位增加采样点。具体的采样位置应根据便携式XRF检测仪、PID检测仪等现场监测设备的监测结果,结合土壤的颜色、气味等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采集污染较重位置的层间土壤样品,确保最终采样深度的土壤样品未受污染。 ①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采集0~0.5m表层样品,0.5m以下下层土壤样品根据判断布点法采集,建议0.5~6.0m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2m;不同性质土层至少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同一性质土层厚度较大或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根据实际情况在该层位增加采样点; ②若粉质粘土层厚度>1.0m,终孔位置位于粉粘层,若粉质粘土层厚度<1.0m,终孔位置位于基岩或地下水含水层; ③各采样点位在钻探采样过程中,按照快速检测数据情况,结合土壤气味、颜色等其它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确定土壤样品的采集深度和数量; ④涉及地下/半地下池体等底部位于或穿透第一弱透水层具有隐蔽性的重点设施,终孔深度为第二个粉质黏土层(10~14米左右),若快速检测数据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则钻探深度至快速检测数据恢复正常值所在层位; ⑤涉及地下构筑物的,地下设施以下0.5m取样,终孔深度达到地下设施底部3m以下,且为弱透水层处。 (3)土壤送检样品筛选 本次土壤样品采集样品数量根据土壤钻探深度、不同土层变化情况及现场快速测定结果等确定,送检土壤样品筛选以下几类: ①在表层0cm~50cm处采集表层样品; ②存在污染痕迹或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识别污染相对较重位置采集土壤样品; ③变层采样送检; ④小于6m埋深的土壤至少2m采集一个样品送检。 (4)地下水监测井设计 本次调查共建设XX眼地下水监测井,依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1019-2019)的相关要求进行建井,监测井设计如下:
图1 地下水监测井结构示意图 1)井管设计 地下水监测井井管的内径要求不小50 mm。考虑到井管内径过大会导致地下水紊流,容易使土壤颗粒进入地下水中;本次调查监测井宜采用75mm井管。 地下水监测井井管选用耐腐蚀的聚氯乙烯(PVC)材质管件,井管连接采用卡扣连接。 2)滤水管设计 本次建井滤水管位置位于潜水层,为避免滤水管钻穿含水层底板,地下水水位以下的滤水管长度不宜超过3m,地下水水位以上的滤水管长度根据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确定。 滤水管孔径大小满足能够阻挡 90%的滤层材料的要求,钻孔直径不超过 5mm,钻孔之间距离在 10mm~20mm,滤水管外以细铁丝包裹和固定2~3层的 40目钢丝网或尼龙网。 沉淀管的长度一般为50cm。若含水层厚度超过3m,地下水监测井原则上可以不设沉淀管,但滤水管底部必须用管堵密封。 3)填料设计 地下水监测井填料从下至上依次为滤料层、止水层、回填层,各层填料要求: ①滤料的粒径根据目标含水层土壤的粒度确定,一般以1~2mm 的粒径为宜,滤料层应从沉淀管(或管堵)底部一定距离到滤水管顶部以上50cm。 ②止水层主要用于防止滤料层以上的外来水通过滤料层进入井内。本次监测井止水材料采用膨润土粉,止水层的填充高度达到滤料层以上50cm。 ③回填层位于止水层之上至监测井顶部,本次监测井选用黏土球作为回填层。 (5)地下水监测井建设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按照钻孔、下管、滤料填充、密封止水、成井洗井、点位复测的流程进行,具体如下: 1)钻孔 根据钻探设备清理钻探作业面,架设钻机。钻孔达到设定深度后进行钻孔掏洗,以清除钻孔中的泥浆和钻屑,然后静置2h~3h并记录静止水位。 2)下管 下管前进行了孔深校正,按先后次序将井管逐根丈量、排列、编号、试扣,确保下管深度和滤水管安装位置准确无误。井管下放速度不宜太快,中途遇阻时适当上下提动和转动井管,必要时应将井管提出,清除孔内障碍后再下管。下管完成后,将其扶正、固定,井管与钻孔轴心重合。 3)滤料填充 在填充过程中,将滤料缓慢填充至管壁与孔壁中的环形空隙内,沿着井管四周均匀填充,一边填充一边晃动井管,防止滤料填充时形成架桥或卡锁现象。滤料填充过程进行了测量,确保滤料填充至设计高度。 4)密封止水 密封止水从滤料层往上填充,直至距离地面50cm。采用膨润土作为止水材料,填充过程中进行测量,确保止水材料填充至设计高度,静置待膨润土充分膨胀、水化和凝结,然后回填黏土球层。 5)成井洗井 ①监测井建设完成后,至少稳定8h后开始成井洗井,使用贝勒管时,一井配一管。 ②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中关于成井洗井达标判定原则,成井洗井原则上应保证洗井出水至水清砂净,或现场水质参数测试结果稳定,或至少洗出3倍井体积的水量。 现场水质参数测试结果稳定判别:当浊度小于或等于10NTU时,可结束洗井;当浊度大于10NTU时,应每间隔约1倍井体积的洗井水量后对出水进行测定,结束洗井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浊度连续三次测定的变化在10%以内; 电导率连续三次测定的变化在10%以内; pH连续三次测定的变化在±0.1以内。 6)点位复测 成井后测量记录点位坐标及管口高程,填写成井记录单。
附件1:现场拍照相关整理要求XXXXXXX 1、 土壤样品采集拍照记录 土壤样品采集过程应针对关键信息拍照记录,每个关键信息至少1张照片,以备质量控制(采样结束后汇总提供),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土孔拍照相关要求
上传至调查质控APP中上传的土壤采样相关照片要求见表2。 表2 上传APP土壤采样相关照片要求
2、 地下水样品采集拍照片记录 地下水样品采集过程应针对关键信息拍照记录,每个关键信息至少1张照片,以备质量控制(采样结束后汇总提供),具体要求见表3。 表3 地下水样品采集拍照相关要求
上传至调查质控APP中上传的地下水采样相关照片要求见表4。
附件2:采样完成后需提供的相关附件(请核实) 现场采样完成后需整理提供的相关附件内容见表1。 表1 需提供相关附件清单
|